阅读:
法治宣传教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法》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光明日报记者 王金虎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长期核心任务。今年是普法40周年,也是普法“八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在10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伟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的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标志着我国法治宣传教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时代,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国家对公民实行终身法制教育制度
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明确法治宣传教育是全民教育。
黄伟介绍,法律规定国家对公民实行终身法制教育制度,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同时,抓住“关键少数”和“未来多数”,明确倡导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坚持公城市和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
“这些规定对于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司法部副部长胡伟烈表示,宣传法、教育法为国家工作人员构建了从公务员录用考试、日常法律学习、年度政绩报告、监督检查等“全链条”知法用法体系,为他们秉持法治理念依法履职,提高用法思维、用法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胡伟烈表示,做好宣传和法制教育不是“软任务”,而是法律义务、“硬目标”。在总结“谁施法,谁赏法”、“谁管理,谁普及法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谁服务,谁普法”,法制宣传教育法对各主体履行法律复制责任作出了系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安排了各方责任。
“《宣传法》、《教育法》专门设章规定了法律责任,明确了实施宣传教育规则的相关主体的行为界限和法律后果,为规范法律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将法律责任与知名度相结合,维护了强制手段的法律表达秩序。”胡伟烈说道。
建立先进的法制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超过2.8亿,学校47万所。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文斌表示,学校青少年是宣传教育监管的主战场,青少年是宣传教育法管理的明显重点。
近年来,教育部缩减投入,进一步将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各阶段。 “教育部正在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原则,构建大中小学法制教育体系。以‘青少年法制教育框架’为基础,积极构建结构合理、衔接合理、循序渐进的法制教育体系。”张文斌介绍。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法”的种子;在高中教育阶段,法治教学模块设置为法治原则。
张文斌表示,此外,教育部利用以理论研究为动力,进一步继续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学术支撑。通过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积极发挥专家研究能力,结合跨学科力量,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先后发布了“中小学法律管理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青少年管理法律思维培养的生成逻辑与机制研究”等项目。创办全国第一本专业期刊《法治教育》,成立多个研究中心,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持续动力。
全面提升网络法制宣传实效 数据显示,到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将达到11.23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79.7%。互联网已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之一。
“宣传法、教育法有效回应了互联网时代法治维护工作的现实需要,明确了网络法制宣传教育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为全面加强网络法制人口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黄春华介绍,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了网信部门的职责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设立法治专题栏目、发布、播放法治公益公告、法治报道等方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利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无障碍方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对老年人、残疾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同时采用语音、大字、盲文、手语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方式。
近年来,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推动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成为法治宣传教育增幅最大的一项,取得了积极成效。
此外,黄春华介绍,国家网信办会同司法部、国家普法办公室开展了一系列“全国互联网普法行动”。三年来,开展活动3000余场,打造了《法治千年》等一系列优质网络普法剧。 283,000篇在线报告发布,在线点击量超过165亿次。
“下一步,网信司将继续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品牌的展示和引领,重点探索结合法律专业理性和生动形象表达的创新互联网法治宣传方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推动智慧普法、互联网效应、线上线下互动、法律再现、时代普及、法律融入和保存效应等。”法律的普及、法律的公正化、法律的普及、法律的鉴赏、法治宣传的问题。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04版)